上海泰宏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首页
  • 产品中心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培训机构课程报名费可“分期付款”?实为金融借贷
2025-05-13 05:28:04

  “学费分期成就高薪人才”“分期付款实现知识梦想”……面对不少培训机构打出的分期付款诱人广告,不少求学者觉得,培训零手续费、机构金融借贷分期付款既能够解决他们一次投入不足的课程尴尬,又可通过分摊减轻负担的报名方式实现其参加培训提升素养的愿望,似乎是分期付款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可是培训,看上去各方均可受益的机构金融借贷“培训贷”,有时却可能让消费者掉入陷阱。课程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通过对相关案件进行梳理,报名发现“培训贷”雷区不少,分期付款法官提醒消费者支付培训费时一定要看清付款类型,培训同时做好对培训机构的机构金融借贷考察工作,谨防中招。课程

  打着分期付旗号实为金融借贷

  据了解,报名“培训贷”的具体模式为教育培训机构与消费者签订教育培训合同,由金融贷款平台一次性将贷款的学费支付给教育培训机构,再由消费者即贷款申请人向金融贷款平台分期还款。目前,此种支付方式在教育培训行业已较为普遍。

  在朝阳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大学生小张为了通过雅思考试,报名参加了一个标价39800元的英语培训班。教育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告诉她,可以办理分期付款,这样每个月只需要支出约1600元,资金压力能减轻不少。然后,销售人员指导她扫码、点确定、绑定银行卡,全程不到5分钟。销售人员告诉她每个月把分期还款的钱转入绑定的银行卡里即可。小张最后才发现,销售人员宣传的“分期付”实际属于金融借贷还款。

  另一起案件中,小王在某教育培训公司的App上购买了日语学习课程,进入付款页面时,分期付这一方式被标注上醒目的红色“分期免息”字样,并在付款问题一栏第一条就写明“如您的订单金额较大,建议选择分期付”。于是小王就选择了分期付。可最后,小王也发现,线上广告宣传的分期付,实际上是金融借贷还款。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近期发布的消费者投诉分析报告显示,“培训贷”引发的消费纠纷已经成为教育培训服务投诉中的热点问题。2019年,广东省消委会系统共处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17611件,占总投诉量的4.71%,同比增长71.21%。从具体投诉来看,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培训机构和老师资质不健全、教学质量欠佳、虚假宣传、设置霸王条款、诱导办理“培训贷”等,其中因“培训贷”引发的消费纠纷近几年屡屡发生,成为投诉热点之一。

  通过检索北京法院系统近3年教育培训合同纠纷裁判文书,发现涉及“培训贷”案件呈上升趋势。

  申请前先查对方是否有许可证

  “近几年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但鱼龙混杂的培训市场仍存在一些机构无证无照办学的现象。”朝阳法院奥运村人民法庭法官助理毛文蝶告诉记者,消费者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除了考虑课程种类、课程价格等因素,首先应理智、谨慎地选择教育培训机构。

  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办理办学许可证,按照办学许可证中所注明的地址、层次、内容、形式办学。另外,教育培训机构还应当在工商行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其经营范围中应当包括教育培训。消费者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应注意查询该机构的资质,综合考虑其注册时间、公司规模,还可以通过裁判文书公开网查询该教育培训机构涉诉情况,多方面了解其教学能力和经营能力。

  毛文蝶提醒,消费者在考虑“培训贷”支付方式时,应选择有金融许可证的正规金融机构或贷款公司。司法实践中,朝阳法院发现,个别无资质教育培训机构会与无资质小额贷公司联合,通过吸收学员的培训贷款费用进行非法集资活动,或出售贷款人个人信息非法获利。因此,消费者如果通过App或网站申请“培训贷”,贷款前应当在金融监管部门网站查询贷款公司名录,确认其资质。

  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还发现,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在销售时存在一定误导或诱导行为,如一再强调分期付款可减轻一次性付全款的压力、“免息”等,弱化“培训贷”的贷款属性及风险,诱导消费者使用“培训贷”进行付款。在操作环节上,一些培训机构销售人员的“代客操作”极易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借贷协议。

  法官指出,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法官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教育培训服务时,要警惕诱导式消费,提高法律意识、合同意识,仔细询问支付方式,不要轻易让别人帮助操作;选择“培训贷”时除了要考虑金融平台资质外,还要理智考虑所要偿还本息的金额、还贷时长、自身还款能力等,仔细认真阅读合同文本,避免因疏忽大意造成损失。

  机构跑路不意味还贷义务免除

  小何报名了某机构的法语培训班,申请了“培训贷”,正常上课3个月后,就出现约不到课的情况,直至收到培训机构倒闭的通知。小何称,课上不了了,但她每个月还在偿还贷款,觉得很不公平的她决定不再偿还贷款。

  “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很多类似案例的消费者身上。部分消费者认为,教育机构倒闭了自己还需要继续还贷吗?”对此,法官解释称,消费者以“培训贷”形式购买教育培训机构课程,实际上是签订了两份合同,一是消费者与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签订的教育培训合同,二是消费者(贷款申请人)与“培训贷”金融平台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两份合同相互独立。教育培训机构未能向消费者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属于教育培训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单方违约,消费者可以根据约定解除与教育培训机构的合同,与培训机构协商退课退费或通过诉讼要求其退还未消费费用并承担违约责任。

  但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培训贷”项下借款合同并不因教育培训合同的解除而解除,消费者仍需根据借款合同约定向金融平台还款。如果消费者因教育培训机构不履行合同而拒绝继续偿还贷款,可能因违反借款合同约定的义务而承担违约责任,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征信记录。在有些教育培训机构已经“跑路”无法办理退课退费的情况下,消费者应当在依约还款的同时,收集与教育培训机构签订的教育培训合同以及相关的培训记录、课程进度、剩余课时等证据,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责任编辑:24

上一篇:未成年充值容易退费难 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一季度投诉分析
下一篇:广西柳州市场监管局:3天让“五菱”口罩从想法变成现实
中心
文化
中心
综合
综合
中心
文化
综合
文化
文化
综合
中心

版权所有 © 上海泰宏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8 gold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辽河源头村民用口琴吹奏起《一条大河》  全省首批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证发放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辽河源头村民用口琴吹奏起《一条大河》  市场监管为聚餐经营“定向把关” 大连恢复群体性聚餐经营活动见闻  陕西:在重点领域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  北京石景山:一张图看懂如何消杀  河北邢台:开展“凝聚你我力量 让消费更温暖”公益活动  工信部:进一步加大“银发族”信息消费服务  江西上半年12315数据报告出炉 普通乘用车、餐饮退订居纠纷榜首  辽宁沈阳:保驾护航中高考餐饮安全  大连两家问题加油站被责令限期整改  规范家装服务 江苏昆山发布室内装饰施工合同范本  “2020上海特色伴手礼”亮相进博会  2020年全国“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启动 推动“诚实经营、守信服务”  山东召开2020年第二次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  红包打折套路多 现金不够消费贷 双11购物五大陷阱要当心  最快1小时维权!顺德打造消费维权一体化平台  垃圾短信轮番“狂轰滥炸”消费者“防范意识疲劳”  深圳10家健身企业承诺:消费者付款后7日内可全额退款  智慧监管便利百姓生活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创新互联网+市场监管  气囊展开时存安全隐患 本田召回1.6万余辆进口及国产汽车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5G技术、智能设备引人瞩目  智慧监管便利百姓生活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创新互联网+市场监管  重庆公布8起典型违法案件 3起涉及出租车计价器作弊  社会诉求5044件 南京发布双节消费投诉分析  想找对象的看过来  深圳消委会发布婚恋机构评价排行榜  工信部:进一步加大“银发族”信息消费服务  湖北:“双线发力”推进年报公示  长江禁捕 打非断链专项行动|江西:严惩网购平台销售非法捕捞商品  “坐地起价” 一日游痼疾再现大连  红包打折套路多 现金不够消费贷 双11购物五大陷阱要当心  全国首例共享单车超区停放扣费案二审开庭  扫黑除恶进行时|黑心美容院覆灭记  开展线上生鲜平台消费评价 上海市消保委助力在线新经济发展  “科学认知特殊食品”全国短视频作品大赛启动  广西南宁出台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办法 让不良商家无处“遮羞”  上海:微信公众号营销成为第三季度旅游投诉新焦点  湖北:“双线发力”推进年报公示  市场监管总局出台新规:商品促销要标明折价减价基准  最快1小时维权!顺德打造消费维权一体化平台  智慧监管便利百姓生活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创新互联网+市场监管  消费促进月开启 消费者能享受哪些政策优惠?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日子过得像枫叶一样红  “坐地起价” 一日游痼疾再现大连  河北邢台:开展“凝聚你我力量 让消费更温暖”公益活动  2023合肥农交会来了!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5G技术、智能设备引人瞩目  天津市消协每月发布“消费警示” 曝光典型侵权投诉  “2020上海特色伴手礼”亮相进博会  全家出游却被临时加价?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旅游消费提示